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苏州微故事|苏州市广济医院精神科学科带头人张晓斌:用“科研”护佑百姓的“心灵”健康
2023-06-30 16:12:16 扬子晚报
09:01

健康中国是推进现代化中国的支撑工程,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是走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首要前提。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医疗安全感和健康幸福感,是交出中国式现代化满分答卷的题中之义。


(资料图片)

世界卫生组织曾表态:“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健康。”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个人不仅需要身体健康,也需要精神健康。

张晓斌

在苏州市广济医院精神科,有这样一位勤于医疗科研的“卫生兵”,坐在诊室里,他是患者的心灵摆渡人,用爱解开患者的心灵“枷锁”;走进科研室,他是学生的研究引路人,为精神医疗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他就是苏州市广济医院副院长、精神科学科带头人张晓斌。

近日,扬子晚报联合中共苏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青团苏州市委员会等单位共同打造的“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苏州微故事”融媒体报道组走进苏州市广济医院精神科,与张晓斌进行面对面访谈,聆听医者为患者谋幸福的动人故事,探寻科研工作者笃行科研、精诚育人的秘密。张晓斌表示,心理健康是人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他将续写好守护患者生命的从医故事,为广大人民群众构筑起心理防护墙;组建好高素质心理医疗人才队伍,为现代化医疗发展添砖加瓦;发挥好一名“卫生兵”的应尽职责,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群众健康基石。

科研的意义在于挽救生命,科学研究应永远只有“进行时”

“今天按时服药了吗”“用餐情况如何”......走进苏州市广济医院精神科病房,张晓斌正穿行在各个病房,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查房工作。张晓斌一边查房一边给年轻医生们讲解要点:“患精神疾病的人需要足够的心理支持,询问过程要时刻关注患者心理变化,及时掌握患者最新情况。”询问完病人情况后,张晓斌又转身向患者家属了解病人情况。

离开病房,张晓斌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1996年我就成为了一名精神科医生,近27年的从医生涯里边学习边实践,抱着‘学无止境’的态度已经发表了SCI收录论文30余篇,参与过5部学术著作的编著。如今担起医院青年人才培养的担子,更要身体力行做好本职工作。”张晓斌说。

谈及攀登精神医学学术高峰的经历,“不懈”是张晓斌不断取得瞩目科研成绩的关键词。1999年,张晓斌在南京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期间完成了“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副作用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研究课题,并且,研究结果发表在了《柳叶刀》《分子精神病学》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结束硕士学习生涯后,张晓斌还是觉得“不够”,于是在2006年,他又踏上了博士进修之路。

张晓斌在东南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继续用勤勉的钻研态度,耕耘在精神医学的沃土上,对抗抑郁剂的神经营养保护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掌握了多种分子生物学的等实验方法。在张晓斌的求学经历中,“科研”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要问我的研究兴趣何在?我的兴趣无处不在。每解决一个问题,都对我们挽救病人的生命有帮助,这就是科学研究的意义。作为医者,科学研究永远只有进行时。”张晓斌说。

2019年,在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工作的张晓斌关注到了苏州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姑苏领军人才计划”,计划中关于科研的多元和包容度吸引了张晓斌的注意。为了能在医疗科研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张晓斌决定来到苏州。“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给我的第一印象和这句诗所描绘的场景一样,满足了我对江南水乡的所有美好想象。”同一年,张晓斌来到了苏州市广济医院,并担任科教部部长一职。“苏州的城市温度和医院良好的学术氛围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张晓斌说。

用心呵护患者健康,稳担“心灵卫生兵”职责,回馈给患者更多安全感

作为精神科领域学术带头人,张晓斌除了科研也一直奋斗在第一线。今年3月,正在工作的张晓斌突然接到了一个来自扬州的电话,“张医生您好,这里有一名您曾经收治的患者抑郁症复发,患者希望您能够再次为他诊治。”原来,在2019年,张晓斌在扬州工作时收治了一名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如今,患者感觉到病症复发,因为十分信任张晓斌,便希望张晓斌能够再次为他诊治。“原单位的同事把我的电话给了他,在与我取得联系后,第二天,他就坐着高铁来到了苏州与我见了面,我给他开了药,当天他就回去了。”张晓斌说。

“为医者能够获得患者的信任感,就要回馈给患者相应的安全感。”张晓斌说,在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的27年里,收治了无数病患,之所以能够不断获得患者信任,就是因为自己始终将呵护患者心理健康放在首位,尽好为医者的职责。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就是看着患者接受诊治后恢复健康回归生活。在张晓斌看来,患者愿意主动接受治疗,规避病耻感,认识到精神疾病的可控性,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张晓斌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他曾收治了一名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高中生,在接受治疗之前,患者已经伴有幻听等症状,甚至表现出攻击性。好在这名患者配合度较高,愿意主动接受治疗。张晓斌欣慰地说:“在结束治疗后,这孩子可以正常的学习生活,高考成绩也不错,考上了一个好大学!现在的工作、生活也都很正常。” 对于医护人员,每一位患者都是一个个体,但每一位患者背后均是一个家庭。

走在精神科病房内,张晓斌的眼神中总是充满了关爱之情。张晓斌说:“有一些比较冲动的特别是疾病发作期的精神病人,他们会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有些患者会有各种妄想,总是怀疑周围人会害他,对医务人员充满敌意,甚至打伤的都有。但是当他们病情恢复的时候,才发现他们也会有羞耻感和愧疚感。”张晓斌说,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对待患者常怀包容之心,医生的目标不光是让患者消除疾病,消除病痛折磨,更要逐步给患者做心理的康复和疏导,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重新回归社会。“对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他才会无条件信任你。在医院里,我们就是病患的精神支柱。”

医者回馈给患者的安全感不仅仅来自于诊治的有效性,更来自于干预的前瞻性,做好疾病防控和预防工作也是一名精神科医生的重要职责。“行为决定健康!身心疾病往往和人的行为方式息息相关,医者应当做好科普宣传工作,给人民群众发一颗定心丸。”张晓斌回忆,自己曾带领医生团队走进社区,从心理角度给老年人讲解糖尿病防控知识。“有的老年人害怕患糖尿病,什么都不敢吃,有的老年人却丝毫不关心,什么都敢吃。”应对这些极端的心理行为,张晓斌和他的团队走进社区办讲座、开宣讲,就地坐诊、就地开方,将科学防控糖尿病的正确心态、行为方法分享给社区的老年人。

张晓斌表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高龄老人的比重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日益严重。老年人的失落感、孤独感、怀旧心理、衰老恐惧、敏感多疑等,这些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最终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积极推进国民整体幸福感,我们一直在行动。”张晓斌说。

打通多途径人才培养通道,为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铺路搭桥

“作为医院副院长、精神科学科带头人、科教部部长,为医院青年人才铺设多样化学习路径也是我的本职工作。”在张晓斌看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和漫长过程的浸润,通过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积淀创新性研究成果,二者密不可分。

对于青年人才的培养,张晓斌表示,开阔学术视野、培养研究兴趣是培养青年医疗人才的重点工作。因此,张晓斌十分注重加强与外部的学术交流,不断鼓励自己的学生走出去,让青年人才在学习中进步。张晓斌不断推进与高校间的合作。目前,苏州市广济医院已经成为了四所高校的教学实习基地,每年都有100余名实习生前来医院学习。“与高校的合作,一方面能够提高年轻医务人员从教、从医的热情;另一方面帮助年轻人才明确今后科研方向,让青年人才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断接触知名学者、专家,拓宽学术视野。”张晓斌说。

近年来,张晓斌在苏州市重点学科和临床医学中心项目的支持下,进一步加快青年人才走出去开阔学术视野的步伐。借助老年精神科、心境障碍临床医学中心等载体项目,张晓斌让青年人才走出去,在展示交流中增强本领;邀请名医师走进苏州市广济医院,分享成功经验。在迎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中,为青年人才搭建起稳固的交流平台。

同时,张晓斌每周都会派遣医务人员前往昆山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名医工作室进行临床帮扶,并通过“学术下基层”带领当地医务人员进行临床科研的前沿探索。让科研力量辐射到更多精神医院、培养更多高素质医疗人才,用张晓斌的话说,科研的意义在于挽救生命,应该让科研力量辐射到更多人群,修复更多心灵。

除了给青年人才搭平台、秀舞台,张晓斌也将“勤勉”的科研态度言传身教给每一位学生。苏州市广济医院儿少门诊主治医师金婷婷就是张晓斌的学生之一,在她的印象里,“耐心细致”是张晓斌对待科研、对待年轻医疗人员的真实写照。“大到文章架构,小到标点符号,一遍一遍地修改让不尽完美的一篇论文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金婷婷说,张晓斌作为硕士生导师尽职尽责,由于工作繁忙,他常常借着午休或者下班时间指导论文。在张晓斌的耐心指导下,3万余字的论文修改到第三版时,终于达到了这对师生的预期。

一个人的精神问题可小可大,小到个人,大到家庭、社会。而精神科医生的责任,就是通过治疗个人的疾病,使家庭、社会更加和谐。张晓斌表示,心理健康是人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他将续写好守护患者生命的从医故事,为广大人民群众构筑起心理防护墙;组建好高素质心理医疗人才队伍,为现代化医疗发展添砖加瓦;发挥好一名“卫生兵”的应尽职责,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群众健康基石。

【统筹策划】 薛马义

【采访摄制】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实习生 翁嘉伟 卢苗苗 王梓含

校对 盛媛媛

相关新闻: